糖心vlog破解免费:肉丝空姐-夜读丨跷脚牛肉乐翘脚
朋友圈晒了张乐山大佛的照片,眼尖的好友立即微信小窗质问:你在乐山?当我的嘴替,去吃一顿正正宗宗的苏稽跷脚牛肉吧!
我也是不识相,回了一句前天刚在成都吃过。于是,便引来她连珠炮般的述说和尖锐批评,大意是只有在乐山,跷脚牛肉才是跷脚牛肉。其他地方,譬如上海,只是普通清汤牛肉;成都,最多算半跷牛肉。
半跷,呵呵?我心里颇不以为然。如今物流这么发达,上海也能吃到天南地北正宗的食材。别说四川,斐济的牛肉都能买到——只要他们真的有。
好友人在欧洲某处,跟我大谈本地跷脚牛肉之美的时候,应是当地深夜。思乡之情,恐怕已经伴随着馋涎溢于唇齿之间。我怎忍拂了她的兴致,连忙答应,坚决完成嘴替任务。
之后两天,我心里一直记挂着她的嘱托,怎奈乐山美食众多,什么甜皮鸭、钵钵鸡、荤豆花、油炸串,我总得一个个都尝过来。跷脚牛肉,就排在必吃榜最后一位吧。
终于,赶到肖坝汽车站,即将带着滚圆的肚皮离开乐山时,总算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小时,以完成嘴替的承诺。
肖坝在乐山市内,离跷脚牛肉的发祥地苏稽镇,不到十公里。这一带,遍地都是吃牛肉的店子。我问车站的当地人,哪家更正宗,她轻轻一笑说,这里的店子味道都好,最近的出门,加油站边上就是。
店不用找,一眼就能望到。红底色的门头上,很严肃地标明是来自苏稽周村的跷脚牛肉。店面是敞开式的乡村风格,黄色的实木小方桌,加上会咯吱咯吱响的竹椅子,就搁在门口的大榕树下,在树荫的覆盖下,像一幅悠闲的田园风光水彩画。
菜品写在一张贴墙的大红纸上,密密麻麻。熟悉的有牛尾、牛脊髓、牛心、牛肝、牛杂之类,陌生的有牛耳、胸膘,完全没见到过的是火伞、白肚。搜索了一下,才知道火伞是牛肚和牛肠连接部位的肉。我有点懂好友为什么说只有在乐山,跷脚牛肉才完美——这份犹如把一头牛拆成了无数部件精细加工的菜单,已经说明了一切。
不敢多要,点了嫩牛肉和牛脊髓,加了一份据说必选的血旺。榕树下刚坐下,老板就端来一碟辣椒干碟和一份当地泡菜。又不多时,牛肉和血旺也上了,加一桶米饭,摆在面前。我夹起一块嫩牛肉,在干碟里蘸上鲜红的辣椒,入口真是烟花绽开似的精彩。这么说可不夸张,因为口中有肉的嫩、汤的鲜、脂肪的滑、瘦肉的香,还有辣椒的焦香味,可不是一场口舌之间的烟花盛开吗?

作者供图
牛脊髓新鲜嫩滑,毫无腥味,血旺也嫩豆腐般爽润,滋味之丰盈,确实和上海吃过的,大相径庭。之间的差距,犹如同样是看乐山大佛,一个是在照片上,一个是在它脚下仰望。
好吃,就吃得快,十分钟,我已吃完。意犹未尽,又要了份牛舌,薄嫩,也无腥味,一样好吃。吃完,还有时间,坐在竹椅上,要了杯水,和老板聊天。问老板为何苏稽的跷脚牛肉那么好吃,老板直接带我去灶台,只见十几个大碗,整整齐齐放着,是各个部位的牛肉,极新鲜。早已料理停当,切得厚薄适宜,客人点了,便取出,在用了二十几种香料中药材的鲜汤里烫熟,立即上桌。其他地方的,材料、汤料、火候,每个环节上差之毫厘,成品便谬之千里,滋味当然就差了好多。
还有点时间,我便优哉游哉地在竹椅上翘起二郎腿,研究起跷脚牛肉的由来。原来,它源自清末,乐山苏稽镇周村人摸索出的一套吃法。发明人,有说是一位罗姓老中医,但并不确定。不过幸好,没有把它的发明权,归于乾隆。
至于为什么叫跷脚牛肉,也有几种说法。一说因为小桌子桌腿间有横档,食客习惯在上面搁脚;也有说生意太好,没座位,食客跷着脚坐在台阶上吃;最后一种说法最可靠,说是食客吃得高兴,情不自禁在竹椅子上乐呵呵地翘起了脚,浑身舒坦。为什么它最可信?因为,榕树下,圆满完成嘴替任务,正坐在竹椅子上舒舒服服跷着脚,还在回味着牛肉美味的食客,就是我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