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楼的回响
站在北大红楼玉兰树下,一个个声音如黄钟大吕,从历史的窗口传来。走进红楼,一幅幅画卷波澜壮阔,在历史的厅廊徐徐发散。
环顾这间教室,一排4行,一行8个座位,坐满也仅有32人。异常的黑板,简易的桌凳,一群青春学子在木质地板上走动,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遨游。这不大的学生大教室走出了新文化运动诸多健将,将大学之大从红楼扩展到长城内外,大江南北。
李大钊的乐亭之声,从图书馆主任室发出:试看将来的环球,必是赤旗的世界!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这儿诞生,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这儿组织,《新青年》《每周评论》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这儿撰写。与蔡元培,与陈独秀,与鲁迅,与毛泽东,在这儿谈工作,谈国事,谈文学,谈主义……同新潮社,同民国杂志社,同新文学研究会,商讨冲决历史之桎梏,涤荡历史之积秽,新造民族之生命,挽回民族之青春,铁肩担道义,妙手著文章。
陈独秀的怀宁之声,在文科学院声名冠寰宇。这位先被校长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,后被一个会议变相认可者,学贯中西,风流倜傥。不但《新青年》威震四方,警醒无数仁人志士,还开中华文章加标点符号之先河,开新文化横排印刷之风尚,开讲世界上有个马克思主义……1935年身在国民党监狱,还给刘海粟题写行无愧怍心常坦,身处艰难气若虹的条幅。
毛泽东的湘潭之声,从第二阅览室传到《湘江评论》之上,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!洞庭湖的闸门动了,且开了!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!
1918年8月,为组织湖南新民学会和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,毛泽东由长沙来到北京,后在北大图书馆做助理员,每月领取薪金8元。他在北大图书馆期间,广泛结交新文化运动人物,探索寻求真理,从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稳定过,自信地发出了民族弱点: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,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,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。
北京大学红楼地处故宫博物院北侧,始建于1916年,落成于1918年,因通体用红砖砌筑,红瓦铺顶,故名红楼。
五层红楼静立,五星红旗飘扬,五湖四海的人们,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参观。这个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,如今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。
我在北大红楼里,在进出的人海中,知道了在五四运动当天,红楼里印制出全北京唯一的印刷品,呐喊出中国的土地可以解放而不可以断收!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!知道了当年沦陷的北平,日寇将红楼强占为宪兵司令部,将这个人类保守裸露,公开文明的圣地,变成血腥屠杀的人间地狱。1939年,国画平庸之才李苦禅,就在北大红楼被日寇宪兵关押,遭受了惨绝人寰的折磨……
在北大红楼中,在历史的深巷处,我看到一轴轴画卷: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;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;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;岳飞的文臣不爱钱,武臣不惜死;还有西南联大漂亮的知识分子们,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喊出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;更有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祖宗,面对强敌猖狂且惨无人性的进攻,吼叫出人类奴役,救国的责任,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……
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,没有文化的变得失败兴盛,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削弱,虚弱。文化是文明的源头活水,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,文化与信仰统一,意志与奋斗一体,知识背后是文化内涵,是信仰不移!在红楼听声,听到的是历史的回声,是民族图强的不屈呐喊,是共产党人的初心真音!
红楼的声音,民族的声音,信仰的声音,今日听,明日听,世世听;红楼的画卷,历史的画卷,人民的画卷,你来看,我来看,代代看。异常的红楼,文化的红楼,思想的红楼,人民的红楼,中华民族史诗里的红楼。
我望着斑驳的红砖,瞬间望见了上海的石库门,望见了嘉兴南湖的红船,望见了井冈山的红旗,望见了湘江强渡的硝烟,望见了遵义会议的灯火,望见了大渡河上的铁索,望见了草地上篝火中的鱼钩,望见了延安宝塔闪烁的金光,望见了西柏坡进京赶考的车队……
红楼无语,历史有迹,时代奔流向前。
一切向前走,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;走得再远、走到再行动迅速的未来,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,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。
人民领袖的话,回响在我的耳际!